一針一線花鳥蟲獸,龍飛鳳舞,祥云呈瑞……小小的針線組合出鮮麗的圖案,繪織出多彩的服飾。莆田非遺傳統服飾既有“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的華麗精美,也有“畫羅織扇總如云,細草如泥簇蝶裙”的生動巧妙。歲月悠悠,飄飄衣袂傳承至今,有著足以征服眾人的魅力,一針一線都彰顯出它獨特的韻味和美感。 描龍繡鳳畫中來——戲劇服飾制作技藝
戲服是指戲劇舞臺上演員所穿戴的服裝、鞋帽的統稱。是一種由生活化服裝加工提煉而成的藝術化服裝,類似于歷史生活服裝又并非歷史生活服裝。莆仙戲的服裝稱為“戲衫”,行頭簡單,只有四簍擔:正簍、副簍、頭頂簍、四簍。其中正簍之一,上蓋凸起似穹,并繪有太極圖。內放戲神田公元帥神龕和五色蟒袍、補袍。莆仙戲穿戴有嚴格規定,依約“穿破不穿錯”的原則。主要服裝有蟒袍、靠、補袍(官衣)瓦衫、女襖、軍背心等。
1、頂戴、 鞋靴制作:早期戲帽主體材料用皮革制作,加飾珠類、絨球類等。為了使主體造型輕便,便于演出,民國后改為紙質主體,沿用至今。其中硬帽(頭魁)有皇帽、鳳冠、官帽、將帥等,軟帽巾帽以文生、武生、平民等頭帽為主。 王余鳴, 1982年2月出生于福建省仙游縣榜頭鎮,在濃厚的傳統文化家庭氛圍中,從小學習父輩傳統技藝,熱愛手工制作,2002年-2005年就讀于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2010年開辦大象美學生活館,主要制作經營手工刺繡品。 霓裳羽衣踏浪來——媽祖服飾制作技藝
媽祖服飾源于媽祖信仰,是一種獨特的服飾文化,體現了媽祖的大愛精神,與服飾色彩、面料、款式等緊密結合在一起,充分表達了對媽祖的敬仰和尊重。媽祖服飾上身是中式海藍色斜大襟上衣,海藍色象征大海;下身是上紅下黑拼接的寬腿直筒褲,紅色和黑色分別象征吉祥和思念,傳說褲子原本是紅色的,由于媽祖常年在海上救助漁民,被海水打濕的褲子遠遠看上去象黑色,而上半截沒有被打濕的部分還是紅色的,久而久之便衍化成了現在的樣式。
1、服飾設計:根據定制人的身高、胸圍,腰圍等不同尺寸進行服飾設計,以保證服飾穿戴的合身和舒適感,這是手工制作的基本功。
羅麗英,女 1956 年生于莆田,十幾歲就能飛針走線做女工。二十三歲時嫁入林家后,又得媽祖服飾制作世家的真傳工藝,從此,四十多年堅持只做一件事,設計和制作媽祖服飾,她所制作的媽祖服飾在臺灣、香港、澳門、廣東、天津各地受到歡迎,有口皆碑。
鉛華洗凈,所有的驚奇巧妙都歸于平淡,服飾制作的技藝也需要新的生機和活力。由于受到機器生產的影響,傳統的服飾制作技藝在傳承和發展中面臨著許多問題,如何解決好傳統手藝和工業化生產的矛盾是傳承和保護的重中之重。因此,傳統服飾制作技藝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傳承人與時俱進,統籌運用好手工和機械,讓匠人手中的針線繼續在歲月的長河中閃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