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的兩個民間傳說
【發布日期:2020-11-24】 【來源:本站】 【閱讀:次】【作者:】
1.莆仙戲是由東越王余善來的
相傳漢武帝時,東越王余善與其兄郢相攻殺,帝遣兵討之,余善竄入廣業深山中(今廣業里有越王臺遺址),士卒無聊,差命捏泥為頭,編竹為身,取藤為線,作傀儡戲。因此后來的戲班中,遺留下這么一個規矩,凡唱演對臺戲時,先開臺的叫作“大做”,居左,后開臺的叫作“細做”,居右,謂之尊之尊長。要是同傀儡唱對臺戲,則不問傀儡戲幾時開臺,都要讓他居左,并稱傀儡為“戲兄”,原因就是它先來莆田。
中國很早就有傀儡戲了,據《列子》中記載,以偃師刻木人事,說明在春秋戰國已經有作傀儡的,到漢武帝代傀儡戲已經成為一種演出形式。據《通典》載:“窟礧於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喪家樂也。漢末始用之于嘉會。”但這時的傀儡戲亦只是“百戲”的一種,至于福建之有傀儡戲,見于記載的,當在宋代,劉克莊《后村大全集》“觀社行(和實之韻)中的記載……爾時病叟亦隨喜,攜添丁郎便了奴,非惟兒童競嗤笑,更被傀儡傍揶揄。”又《無題》中有“郭郎線斷事都休,卸了衣冠返沐猴。
棚上偃師何處去,誤他棚下幾人愁。”可見當時的莆仙,傀儡戲在民間是很盛行的。不過,這時的民間傳藝是很多的。據劉克莊《后村大全集》的記載,除了傀儡戲外,還有歌舞、雜技、雜耍,甚至還有早期的民間小戲——雜劇。所以說在莆仙戲的形成過程中,曾受傀儡戲的影響不無可以,但說莆仙戲是來自傀儡戲就顯得無稽了。
2.莆仙戲是江國舅帶回來的
相傳江國舅是唐明皇的妃子江采萍(時稱梅妃)的弟弟,于唐開元間,他上京探望姐姐,回來時,梅妃賜給他一部梨園子弟。
在唐代的宮廷所謂梨園子弟中,有樂舞、歌唱,甚至還有滑稽雜劇。這些宮廷伎藝來到了莆仙的民間,可能對當時民間傳藝產生影響。但如果說那時帶回來就是后來的莆仙民間戲曲,就不盡可靠了。
據《莆仙戲歷史調查資料》第37號,福建省戲曲研究所編
|
?
以外國人視角 從莆田看中國
弘揚東圳精神 鑄就水利豐碑
攜手打造智慧城市
這里是莆田 媽祖的故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