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時間,我一定會去書店看看書,這幾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部分。 在初中時曾經學過袁枚的散文《黃生借書說》,一直感覺袁老先生寫得太好了,因為我就是“書非借不能讀也”的忠實踐行者。我小時候和大人去趕集,大人們去買東西,我就坐在書攤前看小人書。工作后,我有機會就買書,以至于調動工作時,幾大箱子的書成了主要的行李。書買回來后,往往是通宵達旦的讀完,或者是用著時翻一翻,然后就把它丟在一邊。和別人聊起某本書的時候,我只能說出個大概意思,可是講不出具體的精彩之處。如果是在朋友那里發現一本感興趣的書,那看的是非常仔細,遇到好的段落還要抄下來,簡直就是一個活脫脫的黃生。 我經常去的書店旁邊是醫院和超市,在這個寸土寸金的鬧市區顯得格外的醒目。一扇厚厚的玻璃門,將喧囂和安靜硬硬的割裂開來。書店面積不算大,只有150多個平方。里面裝飾的古香古色,看不到的音箱在循環播放著一曲曲輕音樂。工作人員在空間布局上特別人性化,一排排書架相互交錯,各式圖書被分門別類的放置著。既方便顧客看書,又不影響別人行走。 書架上的書是可以隨意拿來讀的,沒有人來制止你。一本書讀不完,改天還可以接著來讀。來這里看書的人很多,有老人,有兒童,更有我這樣的上班族。有的學生還把作業帶進來,趴在桌子甚至是地板上飛快的書寫著。我經常是拿著一本書,盤腿坐在墻邊的木地板上,靜靜地讀起來。看完一本,再去換一本,只要書店不打烊,可以一直讀下去。累了便倚在墻上,伴隨著濃濃的書香,聽著仿佛從心間流淌過的音樂,閉上眼睛休息一會,靜靜地感受美好的慢時光。 同樣的書,在家里和在書店里讀感覺是不一樣的,效果總比不上書店,似乎有種“獨樂樂不如眾樂樂”的感覺。《再別康橋》是我高中時就熟悉的一首詩,二十多年來,我無數次的看過、讀過它。徐志摩用短短的194字,就淋漓盡致的表現出了他對康橋的纏綿之情,以及對那里的一草一木的深情厚意。我為之傾倒、為之迷戀。我曾經買過朱自清散文集《朱自清全集》,里面的名篇的《背影》早已爛記于心。朱自清對父親的愛和徐志摩對康橋的情是一樣的,看似平淡的詞語后面,其實都有一顆破碎而流血的心,無言的痛才是真痛。我很奇怪為什么在書店里看書能夠產生這樣的聯想,想去探尋一下原因,可是又不敢。 推開書店的門,我便走入紅塵。經常是去左邊的超市買菜,去右邊的醫院取藥,這就是我的生活。無論遇到什么的事情,日子還得照常過下去。幸好有這樣的一個書店,能讓我的心靈能夠得到凈化,使我更加精神抖擻的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