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起,我省每年都從全省9個設區市公開選拔優秀支教教師,分別派往寧夏回族自治區的海原縣、隆德縣、彭陽縣、涇源縣、西吉縣等9個貧困縣(區)30余所中學支教。2013年第13批赴寧支教老師8月底啟程,目前已順利到達各對口學校。今年我市再次派出四名優秀教師對口支教寧廈西吉中學,他們將“用一年的時間做一生難忘的事”,教師節前夕,記者電話連線采訪了他們,傾聽他們的心聲和感悟。
把青春的足跡留在大西部
許麟棋:第13批支教隊隊長,莆田錦江中學,高中英語
2013年8月31日,帶著光榮的使命,我們來到了服務地點——寧夏西吉中學。初來寧夏的我們受到了省、縣、校等各級領導、老師和學生們的熱情歡迎,這種熱情讓我們多了一些溫暖,少了一些勞累。
因為不適應這里的氣候和水,到西吉沒幾天,我就患上重感冒、拉肚子。同時產生了高原反應以及遭受太陽強輻射的苦楚。于是,有人提出懷疑:“咱們這樣能在這里堅持多久?”但是,很快地,我們就達成了共識:“咱們來這里支教,代表的是莆田的形象,一定要好好干,有再大的困難也要想辦法克服。”于是,四位支教老師互相鼓勵、互相幫助,漸漸地適應了這里的條件。
支教生活是清苦的,寂寞的,單調的。時時還得牽掛遠方的家人,家里患病的雙親只能委托妻子代為操勞,讓人于心不忍。但想到自己肩上的責任,到西吉中學不久,我便投入到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我所教的課程是高三英語,當地學生基礎較為薄弱,上課時與學生交流有一定的難度,但我有信心教好這門課程。我們將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教學理念帶過去,傳遞給他們,讓學生在自信、智慧、陽光的教學氛圍里,學會研究性學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他們享受到城市的教學方法。
短暫的休憩后,我們開始正式上課,并把自己當作本校正式老師對待,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不遲到,不早退,努力完成學校領導交給的各項工作任務,尊重當地民風民俗,跟當地同事融洽相處。
支教最重要的就是能為當地孩子做點什么,讓他們生活的更好,我相信在我即將走過的這一年中,支教將在我的教師生涯中寫下不平凡的一頁,成為我生命旅途中的閃光點,豐富我的人生閱歷,開闊我的眼界。
“多年以后,我都會自豪地回憶:在年輕的歲月里,有那么一段,我把火熱的激情、青春的足跡留在了西部的大山,把知識教給了那一群如大山一般樸實的孩子們。我的人生因此而得到升華,我的青春因此而無怨無悔!”
支教,一種艱辛的快樂
林中獎:莆田二中,高中數學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夢想,在實現夢想的進程中總有多種選擇。選擇支教,是我人生中最鄭重的選擇。
從溫潤的南方來到大西北,生活條件變得十分困難。學校有自來水,但經常停水,由于水土不服,好不容易打來的水只能做為日常洗用的水,飲用水只能購買桶裝礦泉水,這讓洗漱變得十分不便;這里空氣極為干燥,初到西吉,我們的身體就開始抗議,呼吸困難,嘴唇干裂,需要經常喝水才能正常上課。
學校的孩子們都很懂事,可是,他們中卻有一些因為家庭貧困面臨求學困境,這是始料未及的,也是更難解決的。有時候我只能做一個傾聽者,支教之初內心那種希望幫助素昧平生的孩子們追求更美好生活的熱情會遇到現實的沖擊,但現實的困厄也恰恰是當地需要支教的原因。“支教老師”這種身份的可貴之處就在于在基層崗位上勇于承擔、甘心奉獻。對我們來說,哪怕只能盡力幫助一個孩子,也是一種心安。
來支教也有許多感動,這里的一切,都使我明白:條件的好壞,關鍵在于自己怎樣看待,擁有一顆奉獻的心,一顆感恩的心,生活永遠是美好的。在路上,當學生親切地喊到“老師好”時,我感到支教的價值。人民教師的職責使我能從容的面對困難,戰勝困難。在這里,我們苦過、累過,卻依舊笑著。我們迷惘過、徘徊過,可依舊堅持著。我相信在我即將走過的這一年中,支教將在我的生涯中寫下不平凡的一頁,成為我生命旅途中的閃光點,豐富我的人生閱歷,開闊我的眼界。
有一種生活,你沒有經歷過,就不知道其中的艱辛;有一種艱辛,你沒有體會過,就不知道其中的快樂,西部支教就是這樣一種艱辛的快樂。
忘不了許多的“第一次”
俞永鎮:莆田十八中,高中數學
因為常年干旱、極度缺水,西吉被認為是一個“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確定參加支教后,我花了大半年時間來思考,我應該以怎樣的方式在那里“活”下去。翻開支教日記,字里行間,都留存著山區學校生活的原生態。 這邊天氣已經很冷,天天吃冷菜,天天拉肚子,天天頭痛; 有人戲謔地說,我該獲一個“最差工作環境獎”。但我確信,別人能活我也能活。西吉的星星很漂亮,活了三十多歲第一次看到這么漂亮的星空。西吉的環境也讓我體驗到很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生爐子、第一次挑水、第一次睡炕,這些在其他地方學不到。還有坐在山坡上看書的感覺,是永遠都忘不掉的。“尊師重教”,原來可以被這樣淋漓盡致地解釋。
在西吉,因為你的目標很純粹——調動自己所有的潛能,去幫助當地的百姓和孩子。記得剛來到西吉那會,內心有一種無力感,我相當痛恨自己,痛恨自己為什么不是神,幫助這些孩子戰勝與生俱來的貧瘠!但是現在,我有了更深的思考。在當地學到的東西,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內心變得更加強大。更多時候我會反省:我到底追求什么,希望過怎樣的人生。我相信,每個人都會得到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不盡相同,但至少在一段時間之內,我們有一個努力的方向。
猶記得在8月30召開的莆田市赴寧夏、西藏支教人員歡送座談會上鄭局長的一番話:支教這種經歷在教學生涯中是一種很神圣的事情,可以豐富自己的人生,是別人所沒有過的經歷,大家在外可以廣交朋友,多和當地群眾聯系,多資助當地貧困學生,課余時間可以多拍照,用照片記錄自己的生活點滴,收獲別人沒有的經歷。
我希望自己能用一年的時間為自己的人生畫上燦爛的一頁。
千里迢迢支教路
吳昭華:莆田二十四中,高中英語
欲往支教的念頭早就產生,卻一直猶豫不決,這次終于下了決心。但來之前還是多少有些忐忑,因為一說起千里之外的大西北,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漫天的黃沙、干裂的大地,條件非常惡劣。所以我將出發的時候,家人都特別舍不得,拉著我的手不肯放。
但終于還是踏上了西行的道路。當在飛機上看到西北的概貌時,很是震撼。先是山,綿延不斷的山,飛了十幾分鐘還看不完的山。再是沙漠,一大片的不毛之地。與沙漠一線之隔,我看到了大片大片整齊的黃綠相間的田野。原來,這就是“塞上江南”了。從銀川機場出來,道路兩旁站得筆直的就是白楊,白楊外面則是望不到邊的稻田與玉米田。這些畫面一下子改變了我對西北原有的猜測。
我們莆田一行人所到的是西吉中學,在寧夏的南部。寧夏地勢南高北低,還在銀川的時候就聽介紹說南部更窮更缺水。當然,支教么,當然是窮的地方才需要,難不成還派我們去富裕的地方享福?
汽車又行了五個小時才到西吉。本來以為這回該看到漫天黃沙了,但出乎意料,西吉的綠化做的很不錯。而學校所在的地方是縣城,建筑雖不算高大,但道路整齊,房屋都比較嶄新,可以看出近幾年發展的痕跡。據介紹,這里面也有我們莆田人很大的功勞。莆田人在這里辦工廠、開超市,為當地的經濟發展做了不少貢獻。
而西吉中學作為縣城最好的一所中學,環境很不錯,學校占地三百多畝,樓房嶄新,教學樓、體育館、科技藝術樓、食堂……各項設施都比較完備。
但對我們這些南方人而言,困難還是存在的。先是氣候,才九月,但溫度已經很低,家里出發穿短袖,到這長袖加外套還有點受不了;空氣又十分干燥,一覺起來喉嚨干得難受。再是用水,校園里雖然供水比較充足,但水質硬,水里總有一個味道,同行的老師說喝多了會膽結石。但最需要適應的應該還是飲食,還好我們可以自己開伙。不過這里滿大街找不到買肉的地方,不要說豬肉了,連新鮮羊肉牛肉都看不到。所以,第一頓,稀飯加芹菜炒蛋;第二頓,稀飯加水煮蛋;第三頓前跑了趟大超市,回來又是西紅柿蛋花湯;然后還有面條加個荷包蛋……我們換著花樣折騰雞蛋。我倒沒什么,男同胞可受不了了,喊著再不吃肉都沒力氣了。
總之慢慢適應吧,我們有一年的時間呢,最重要的還是搞好教學,也和這里的老師多交流學習,困難都是可以克服的。
|